2022-03-29
一年前,Kim Povlsen接下了優傲科技總裁一職,且打從第一天起便對這個職務懷抱高度期許。他在職的這一年間,公司員工人數從原先的600多名增加到800名,即使疫情肆虐,仍創下年收益的紀錄。我們這次特地與Kim約訪,聊聊他在優傲科技第一年的甘苦談。
這位充滿領袖魅力的Kim Povlsen於2021年3月接任總裁後,就對優傲科技做了一連串的改變。除了淘汰咖啡之外(據他個人表示:「不是什麼好東西」),Kim的首要任務就是為一個快速成長的公司建立更優良架構,而優傲科技在創立多年後也一直具有者開拓者的精神。他補充說:「開拓者的精神仍然不變,不過作為成長快速的跨國公司,我們需要引入更多的作法與流程。」
他進一步說明:「對我來說,在初期就能安排好策略是相當重要的,但這過程也總是充滿挑戰。在我進入公司前,優傲科技並沒有雇用任何策略專家。因此,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擬定策略,討論我們接下來要執行哪些步驟就好 — 而不需要到10個那麼多。」Kim第一年目標就是賦予每位員工更多的權力,消除客戶們在自動化旅程中的障礙。
打造一個人機協作,而非人如機器的世界
Kim表示:「開始在優傲科技工作後,我們重新定義了公司的願景與任務,讓我們更清楚了解想要透過協作型機器人達到哪些目標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想出了『打造一個人機協作,而非人如機器的世界』這樣一個口號。這項願景包含了我們的工作內容,以及我們做每件事時所抱持的心態。」
這位公司最高管理者進一步解釋,當務之急就是擺脫一切看似官僚或是決策繁雜的事物。公司必須建立一個新的架構,以縮短與客戶間的距離,讓共同的願景變更加清晰。
總裁說道:「所有的改變都是困難的,必然會有些人能支持新的方向,有些人則適應不良。然而整體來說,我認為UR相當欣然地接受我以及我所提出的改變,並且實踐這些新方向。就我過去作為管理階層的經驗而言,改變絕對不能等,因為一旦適應了現有的工作方式,便很難看清事情的全貌。」
我並不想要掌控所有事情
當我們好奇Kim Povlsen能為這個多年來持續成長的公司帶來哪些特質,他的答案非常清楚。
Kim回答:「我有很多不擅長的事情,但我自認很會設定方向。我並不想要掌控整間公司內的所有流程,而這點有一個很明確的優勢。我試著透過讓員工擁有自決權,授予他們更多權力。舉例來說,主管不應該告訴工程師該如何為客戶解決問題,該如何做工程師最知道,我們只需要告訴他們正確問題的方向即可。」
在任職的第一年,這位總裁下了許多功夫在建立架構,幫助各個開發團隊採取必要的步驟,減少轉換到自動化過程中的障礙。這表示,能夠在市場上建立更高的知名度。就像Kim所描述的:
「對於那些已經在使用協作型機器人的用戶,需要讓他們知道我們產品的優勢所在,而對於第一次嘗試的客戶來說,我們則需要降低使用門檻。專注在正確的事情上至關重要,因為我們的開發團隊有超過250個人,一起工作創造最棒的解決方案。他們不應該參與那些並非專注在解決眼前問題,或只是專注在截止日期的專案。」
以人為本
Kim Povlsen清楚明白自己在優傲科技裡最重要的任務為何 – 建立一個對所有員工來說都很愉快的工作環境。他強調,最重要的莫過於,當公司有所成就時,所有員工都應該能共享。
Kim Povlsen解釋:「我們將獎金制度帶進公司,讓所有員工都能夠在為公司付出努力後,獲得相應的獎勵,無論是總裁還是產線作業員都適用。這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,我夢想優傲科技能夠成為這麼一家公司,讓內部工程師、行銷人員、業務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心想,『我要成為這家公司的一員,因為它無人能比』。而我們也正朝這個的方向努力。」
他還強調,他主要會雇用那些與公司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才。
他認為:「技術可以透過學習而取得,當然我們不會雇用沒有專業技能的人,但是價值觀必須相符,這才是最重要的事。」
天賜良機
Kim Povlsen自學生時期便與優傲科技結下不解之緣,就連親友也與公司有點淵源。
Kim回憶道:「他們跟我說工作環境非常令人興奮,有時甚至有點混亂,我常常會希望能為此幫上點忙。」優傲科技推出第一台協作型機器人的同一年,他正好從歐登賽的南丹麥大學(SDU)機器人工程學系畢業。
在這個幸運的時間點,命運將Kim帶到了優傲科技。在他錄取不久前,他才剛收到另外一份工作邀約。
他解釋:「這聽起來很像是編出來的故事,但我當時面前正放著一份合約,準備與新工作簽約時,我收到了優傲科技的來電。這宛如夢想成真,我獲得一個同時能回到機器人領域以及家鄉歐登賽的機會。」
第一年即有亮眼成績
Kim相當自信地表示,第一年的努力讓公司走向正確的方向,而接下來的一年,他想要更專注在盈利以及行銷上。我們必須專注在如何幫助客戶克服挑戰,而不只是一直說:「你看我們的機器人很酷吧!」這位總裁一邊說,眼裡一邊閃著期待的光芒。
而最新公布的年度報表,更是驗證了Kim Povlsen打出一場好球。優傲科技在2021年獲益3.11億美元。相較於去年成長41%。而比起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,也成長了23%。